作为产融合作工作的创新性探索惠州配资平台,“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实施三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产融合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应多方合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
科技产业金融相伴相生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十四五”规划也强调,应构建实体经济、科技金融、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纵观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兴于产业创新,金融创新牵引新技术持续投入产业体系,促使产业发生跨越式变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不断推动金融创新适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翁啟文认为,科技产业金融始终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颠覆性前沿技术是产业变革的“核爆点”,金融资本则是产业变革演进的“加速器”。特别是近两年,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应用呈现极强的渗透力和颠覆性,将极大改造和重塑各行各业。产业在变革,金融要适配,金融创新只有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金融是“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关键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支撑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在这个循环中,金融通过提供资金、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服务,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金融创新也能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趋势下,盛业(6069.HK)作为领先的供应链科技平台,通过产业互联网与数字金融两大板块的双驱动发展,链接产业端的“数字生态”,成为链接优质资产与普惠资金的“重要纽带”。基于对单一产业生产、流通、分配、销售各环节及其风险的深刻理解,盛业通过全面挖掘产业场景中各环节金融需求,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协同产业各方,以产业生态链接和产业数据赋能为核心,创新供应链普惠金融服务,满足长尾客户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盛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台累计处理的供应链资产规模1,9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2%。平台累计客户数量15,32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
据了解,在该模式下,盛业通过科技手段将整合来源于多种渠道的数据和金融服务,以信息流转带动信用流转,大大削减中小微企业以往对核心企业授信的依赖。同时,根据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贸易往来关系和行业特征,盛业可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供应链普惠金融解决方案,如投标保证金保理、订单保理、到货保理、应收保理、票据质押保理、买方确权保理等,并凭借“重交易 轻主体”的风控模式以及全流程线上化的业务模式,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风控成本高、流程效率低等问题,将资金合理、精准地流向实体产业,让普惠资金能够有效帮助相对弱势的中小微企业。
数据是产业协同金融关键
国家数据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旨在引导各行业充分利用数据要素,实现数据价值的乘数效应,释放数据潜力。预计到2026年年底,数据要素的应用范围和深度将显著扩展,尤其在经济发展领域将体现乘数效应。
所谓数据,一方面是数字产业的落地和推进,另一方面就是产业数字化。在该前提下,才能够获得稳定而持续的数据源。单纯的数据是不具价值的,只有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融合,形成数据资产包,使得数据逐步变为信息、知识,甚至智能化的决策依据,才实现了对数据价值的有效挖掘和释放。
在此背景下,数据要素与产业协同金融之间的关系受关注。专家指出,产业协同金融更加强调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的产融生态圈模式,集合产业链各环节上的动态信息流惠州配资平台,针对各环节的金融需求建立起金融产品模型,推进金融下沉产业场景,建立企业画像,触及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支持产业、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目标,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